中朝长白山争议,韩国来插一脚!天池划界真的尘埃落定了吗?

尊龙人生就是博官方手机版

尊龙人生就是博官方手机版

  • 首页
  • 尊龙人生就是博官方手机版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尊龙人生就是博官方手机版 > 新闻动态 > 中朝长白山争议,韩国来插一脚!天池划界真的尘埃落定了吗?

    中朝长白山争议,韩国来插一脚!天池划界真的尘埃落定了吗?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8:55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    长白山天池,这座位于中朝边境的世界最高火山湖,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北的“三江之源”,却在1962年的《中朝边界条约》中被一分为二,54.5%划归朝鲜。这一决定在当时国际局势下被视为战略妥协。

    然而六十余年过去,关于长白山主权的争议并未真正平息,不仅朝鲜方面不时有强化“白头山圣地”叙事的举动,韩国学界和政界更频频抛出“历史领土论”,甚至将争议范围扩大到整个延边地区......

    从清朝封禁到1962年划界

    长白山的归属争议可追溯至明清时期,作为满清王朝的“龙兴之地”,康熙年间便将长白山列为封禁之地,严禁汉人及朝鲜人进入垦殖,1712年清廷派穆克登勘界时明确以鸭绿江、图们江为界,天池完全在中国境内,并在分水岭竖立“华夏金汤固,山河带砺长”的界碑。

    然而19世纪末,随着清王朝衰落,朝鲜移民开始越界垦荒,日本殖民朝鲜后更刻意推动“间岛问题”,模糊边界概念,为日后争议埋下伏笔。

    1962年的边界谈判处于特殊历史节点,当时中苏关系破裂,朝鲜在苏中之间选择倾向苏联,使中国面临东北边境的战略压力。

    周恩来总理最终签署《中朝边界条约》,将长白山25%面积和天池54.5%划给朝鲜,这一决定被普遍解读为“以土地换和平”的地缘妥协,不过在1957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仍显示天池全境在中国版图内,而1962年后却突然变为界湖,这一变化在国际法上引发诸多讨论。

    从学术争议到政治提案

    中朝边界问题本应是双边议题,但韩国方面的介入使局面复杂化,在1984年韩国国会议员金永光等54人联名提交《关于确认白头山所有权之议案》,声称长白山是“韩民族发祥地”,并指责1962年中朝边界协议是“背着韩国进行的领土交易”。

    这种观点在韩国学界不乏支持者,部分学者甚至主张以“古朝鲜疆域”为依据,将争议范围扩大到包括中国延边在内的广大东北地区。

    而韩国对长白山的主权主张主要基于两种叙事,一是将长白山与檀君神话关联,构建民族起源圣地,二是质疑清朝与朝鲜王朝的边界协议,特别是1909年《间岛协约》的合法性。

    2017年中韩建交25周年之际,韩国官方再次提出长白山及延边地区归属问题,使本已平静的争议再起波澜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对长白山的领土声索,与其在黄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立场形成有趣对照,在与中国争议时主张“中间线原则”,而与日本争议时则坚持“自然延伸原则”,这种选择性适用国际法的做法引发学界质疑。

    旅游开发与主权象征的双重博弈

    今日的长白山天池已成为中朝两国共同开发的旅游胜地,但平静表面下暗藏主权宣示的角力。

    中国境内的长白山景区被评为5A级风景区,每年6-9月吸引大量游客,西坡山顶的中朝界碑成为打卡热点,而朝鲜则将天池称为“白头山天池”,赋予其革命圣地色彩,比如金日成抗日传说与金正日“出生地”叙事都被植入此间,使其成为朝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。

    不过在旅游开发中的一些细节却很让人费解,比如中国景区介绍侧重自然景观与生态价值,避免涉及历史争议,而朝鲜方面则通过命名体系如将天池周边山峰命名为“将军峰”强化主权关联。

    这种“一个天池,两种叙事”的现象,反映了两国对同一地缘符号的不同政治运用。更微妙的是水文管理,作为松花江、鸭绿江、图们江的三江之源,天池的水资源分配实为隐性主权博弈,只是目前双方都谨慎地将争议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。

    国际法与民族情感的拉锯战

    从国际法视角看,1962年《中朝边界条约》作为双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,但这并不能消解历史争议。

    问题核心在于该条约是否受当时特殊地缘政治环境胁迫?或者是韩国作为朝鲜战争参战国和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签字方,其主张是否应被纳入考虑?不过在朝鲜古代地图《大东舆地图》(1861年)明确将长白山天池标绘在中国境内,这与当代韩国主张形成有趣反差。

    民族情感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,对朝鲜而言,长白山是其“革命圣山”叙事的关键部分,对韩国来说则是构建统一民族想象的地理纽带。

    而对中国东北民众,尤其是满族和朝鲜族同胞,长白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,这种情感的多重投射,使得任何基于现实政治的边界划分都难以获得各方的全然认同。

    在当前东北亚格局下,长白山争议短期内恐难有根本性变化,中国坚持既有条约的合法性,同时通过旅游合作、生态保护等非政治化方式维持现状,朝鲜将天池纳入其意识形态体系,但避免过度刺激中国,韩国虽持续学术性关注,但受限于朝韩分治现实,难以实质性介入边界事务。

    然而潜在变数依然存在:一是朝鲜半岛统一进程可能重启领土议题;二是气候变化导致天池生态变化,可能引发水资源管理争议;三是中朝任何一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都可能迫使政府采取更强硬立场。

   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,韩国部分政治力量正试图将“白头山归属权”与“统一后边界”议题绑定,这种长远布局可能在未来某个临界点引发新的国际纠纷。

    结语:

    长白山天池的碧水之下,沉淀的不仅是火山灰,还有层层叠叠的历史记忆与地缘博弈,虽然1962年的划界看似给出了明确答案,但当民族情感、历史叙事与现实政治相互缠绕时,这条边界线的最终命运,或许仍需时间来书写。

    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在东北亚这片多事之地,任何涉及领土的问题都不会真正“尘埃落定”,毕竟它们只会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,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与意义。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,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。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中朝边界沿革史研究_刁书仁

    关于古代中朝边界北移的考述...—兼论中国皇帝三次“赐土”_赵红梅



    栏目分类